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010-63562502
联系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内大街75号

即将开放!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4-22

芦苇摇曳、碧波荡漾

一群野鸭或在芦苇荡间觅食

或在水域上空飞翔

春天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由北京建工建设者构筑的防洪屏障

如今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加油站”

工程不仅凝结着北京建工人的精工巧思

更是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

 

宋庄蓄滞洪区位于北关闸以北7公里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河道清淤、新建堤防及节制闸等工程,该区域蓄滞洪量达2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坝河流域的防洪压力。该工程也兼顾生态需求,保留原有湿地、浅滩等自然地貌,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觅食与栖息空间。

 

 

北京建工城乡集团承建的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1标段和3标段,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温榆河尹各庄拦河闸和分洪闸各1座、管理用房、交通桥及上下游共700米河道清淤及土方工程、人工湿地工程、景观设施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灌溉管道工程、水机设备安装工程、湿地进水管线、泵站蓄水池工程等。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竣工后,每天有8万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入到项目区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常年保持水面景观,水域中及四周种植芦苇、荷花、睡莲、水葱、慈姑、千屈菜等品种丰富的水生植物,营造北方水乡的迷人景观,让曾经的1750亩荒地变成了水景空间。

 

聚智攻坚拓新局

 

项目团队积极创新施工组织方式,在大干快上阶段采用“两班倒”的作业模式,高峰期同时开设6-7个工作面,创造了两个月完成10余万方滤料铺填的施工纪录,并依托青年突击队,开展技术攻关,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项目部严格执行“人人管安全”的管理理念,配备专职安全员全程监督,实现了施工全过程安全“零事故”。与此同时,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和加强环保管控,确保了工程建设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项目团队努力打造集防洪、净水、观景、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使其成为东郊森林公园旁边又一处开放式水景公园,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安全屏障。工程建成后,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呈现鹭鸟纷飞、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副中心北部生态环境,为公园年内开放蓄势赋能。

 

智造赋能树标杆

 

工程属北京市重要防洪体系“通州堰”的重点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多项突破——采用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主要建筑物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防洪等级达到Ⅱ等标准。

 

为实现土方就地平衡,实施渣土分类资源化利用,施工中全程采用三维软件设计分洪道地形,在满足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对开挖出来的建筑渣土实施再利用,减少土方外弃,建筑渣土利用率达到90%,在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项目团队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对称布置的曲线闸室,启闭机采用垂直倒挂式液压启闭机形式,与支撑结构高低错落布置,宛若船舶的桅杆,从上空俯视,整个水闸就像停泊在港湾的漕运船只,养精蓄锐、蓄势起航。

 

生态修复起示范

 

项目团队积极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雨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生态排水系统结合景观生态设置,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项目团队还着力打造水土保持综合示范区,蓄滞洪区同时建设成为水土保持示范区,作为城市副中心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示范点,设置了蓄滞洪区内生物通道、透水材料、生态护岸及水土保持观测场等展示,拓展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功能。

 

 

“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赋予蓄滞洪区多重功能,因地制宜,净化水质,创新营造多种类型生境,恢复生物多样性。据了解,分部在滞洪区底部的是一个个格子状的水泥池,池子内铺垫了5层净化用的天然滤料,有火山岩、碎石、陶粒,建筑再生料等。汛期时,蓄滞洪区主要是将温榆河上游水量进行分流,暂时储存调蓄保障下游河道安全;非汛期时,则把温榆河的河水进行水质的净化提升处理。因势利导,构建山水格局,不仅创新实现了蓄滞洪区景观化,更充分发挥出滞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

 

  加压铆劲强执行,

   奋力实现“双过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官方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