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公布了八大类41个典型案例。北京建工实施的北京市怀柔区金隅兴发老厂房改造科研楼项目入选既有建筑改造类典型案例,是集团以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的又一硕果。
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北部,用地面积30.36公顷,总建筑面积21.47万平方米。为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2015年金隅兴发水泥厂主动停产,探索项目转型升级,吸引科技研发、应用研究、高精尖产业入园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成功吸引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德勤书院等知名院所入驻。北京建工四建公司负责项目的改造更新,包括68栋建筑,其中32栋新建,36栋加固改造,包括孵化器办公区、应用数学研究院、综合管理服务区等多个模块;北京建工建研院负责项目的低碳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活化工业建筑,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园区设计充分尊重原水泥厂工业建筑整体风貌,保留、改造具有显著历史人文价值、典型工业符号特点的建筑54栋。项目采用“轻量化”设计手法,将新老建筑有机结合,整合保留建筑,以围合式布局为主,重点打造“十八仓”“六筒仓”等有辨识度的工业遗迹。运用“低介入”设计理念,依山就势,尽可能利用场地原有植物及景观要素,打造“自然生态+工业遗存”“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的长城智谷。在建筑立面和屋面材质、色调等的选择上,采用素混凝土与红砖等原厂区典型符号,延续厂区独特的场所记忆。
制定“一楼一策”,满足新型业态需求
老工业区既有建筑经鉴定结构强度普遍不高,施工中,项目团队因“楼”而异,制定“一楼一策”,聚焦不同的结构体系和节点,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和加固技术方案,为园区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梁柱加固方面,项目团队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优化施工方案,在保证原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将梁柱核心区位置柱侧混凝土剔除出沟槽,以便梁新增钢筋在柱两侧直接通过,减少了梁柱核心区穿孔植筋数量和直螺纹接头,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保障了施工质量。经过更新改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变身为现代化的科研设施,作为水泥工艺第一步骤处理设施的原矿粗碎车间改造为科学家工作室,中碎车间和集中控制室整合为科研楼和配套服务楼,展现出水泥厂的全新面貌。
科技创新驱动,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施工中,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钢筋密集采用传统的增大截面加固法时,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对核心区原混凝土的损伤也较大。为此,技术团队研发“既有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增大截面加固低损伤施工技术”,使节点施工简便,安全度高,绿色环保。针对钢筋混凝土水泥筒仓在大面积开窗情况下的特种改造,技术团队提出了免支撑静力拆除施工工艺,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多种拆除、加固方案的受力特点及稳定性,形成最优方案路径。该工艺可减少甚至完全免于脚手架支撑体系的搭设,大幅度降低施工空间占用率,减少施工投入、缩短工期,为同类型的既有空间改造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参与完成的《老旧工业区更新低碳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探索前沿技术,打造绿色低碳建筑
园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结构体系,在保留原工业用房的基础上,采用高气密性、无热桥构造设计,应用高效能新风空调系统和光储直柔等创新技术,大幅降低建筑本体能源需求,优化能源供应方案。B5-2展厅由原来的锅炉房改造,屋面太阳能光伏面积有限,为此,项目团队在屋面和建筑立面采用BAPV+BIPV光伏系统,同时采用固态电池技术作为储能模块,实现了发电与建筑美学的完美融合。通过充分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等技术,园区内建设近零碳、超低能耗、绿建三星、LEED铂金、WELL铂金等绿色建筑,并结合物联网、建筑智能化、5G技术、智慧运维等科技手段,应用分层管理模式,打造集绿色、低碳于一体的智慧科技园区。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官方,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